为深入推动“红色循理 精工先锋”党建品牌和“问理·育魂之旅”思政品牌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4月1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专题学术讲座,特邀中央编译局专编研究员陈林博士作《“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模式与农村改革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主题报告。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刘尚励,副院长张琼及全体思政教师出席会议,共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问理·育魂之旅”思政品牌融合路径。
陈林系统阐释了其主持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综合试点成果。他结合温州瑞安供销社改革案例,强调该模式通过整合生产服务、科技支撑、供销流通与金融支持,构建了服务农民的全链条体系。这一实践被政府两度采纳,入选“全国改革十大探索”,成为破解小农经济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范例。陈林提出“三位一体”不仅是经济合作机制,更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需通过“综合合作”打破资本垄断,保障农民利益。
针对历史与现实的矛盾,陈林深入剖析了人民公社的教训与包产到户的局限性。他提出,传统集体化因管理效率低下与分配矛盾难以持续,而分散的小农经济则面临市场弱势地位。对此,新型合作经济需在“集体产权明晰化”与“合作联合灵活性”间寻求平衡,既要避免“大企业病”,也要防止资本对农村资源的侵占。他援引温州祠堂等案例,强调中国特色的集体所有制需根植于本土文化传统,探索“民主治理+合作经济”的融合路径。
在交流环节,学院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合作经济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联等议题与陈林展开探讨。张琼表示,陈林的研究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案例,需将“三位一体”实践转化为课堂素材,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生命力。
刘尚励对本次报告予以总结,本次讲座是学院深化“问理·育魂之旅”思政品牌建设的重要举措。他提出三点要求:1.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挖掘农村改革中的制度创新与理论突破;2.组织师生深入温州本土合作经济试点,开展田野调查与课题研究;3.依托志愿服务队和“双百行动”,推动校地合作,构建“政-校-社”协同的思政实践体系。
陈林的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厚度,为学院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新动能。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聚焦“三位一体”等中国特色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转化,助力培养懂农村、爱农民、担使命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