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DeepSeek爆火。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该怎样利用AI技术为学科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助力?新学期伊始,温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师生就聚焦新文科发展,围绕AI新闻和微专业建设等话题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近年来,文传学院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以工办文、党建与专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在新文科建设、服务地方、党建引领育人工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持续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以工办文
探索传统专业转型新路径
在这场头脑风暴中,很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叶峻豪说,开学后他们寝室里讨论最热闹的就是DeepSeek,“它的诞生为AI领域发展带来了新的进步,这一次的发展趋近于人工智能的一种人性化升级,让我们能够看见AI技术的新可能,为新时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也有同学建议,学校应通过跨学科融合等手段,推动新文科建设,从而更好地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其实,我们一直在改变,一直在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的新路径。”温理工文传学院院长贺晓武介绍。近年来,文传学院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利用理工学科的优势,强调以工科滋养文科,形成了面向现代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作为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转变思路,开始聚焦“数字人文”“数字文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重人工智能的应用,增设了“计算传播学”“计算广告学”“数据挖掘与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等课程。
为了开设好这些课程,文传学院专门请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的专家教授一起商讨,共同探索新文科的建设。此外,学院还开设了“创意中文”和“新媒体创意与传播”两个微专业。“微专业的开设是顺应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让我们的学生能够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增强专业实力,不被淘汰。”贺晓武说。
面向地方,学院积极搭建合作平台。2024年,与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成立全省本科高校首个融媒体现代产业学院,开启高校与媒体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推动“业界导师+校内导师+X个学生”团队模式的“薪火工作室”,加快培养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兼具创新精神、创意能力、创造动力和实践能力的融媒体人才。
面向产业,学院持续深化校城融合。温理工成立温州大都市区发展研究院,并同步挂牌六大研究中心,由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任首席教授的温州山水侨城研究中心,积极聚焦文成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深化校城融合,推进城市质态能级双提升、人才培养、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工作,为文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此外,学院的互联网营销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获得校级立项,“新文科背景下新媒体人才的‘产学研创’协同培养机制研究”获得浙江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基于就业教育的数字内容创意实验室建设”也成功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以研促教
培育服务地方发展新动能
近日,省社科联传来喜讯:温理工文传学院教师刘素敏团队报送的《永嘉智媒产业助力打造国际山水悠城的建议与策划》案例荣获2024年度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创新案例,团队荣获2024年度社科赋能行动通报表扬团队,这是温州唯一获奖的团队。
“我们以低空经济下的智媒产业为研究点,调研永嘉县下一步如何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建设低空融媒,助力区域经济文化飞跃式发展。”刘素敏介绍,温理工和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共同组建产业学院后,在智媒产业拓展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智媒产业的产学研工作。该项目以一系列无人机编队技术为核心,以AI应用技术研发为亮点,基于无人机软硬件创新,建设了全国首个AIGC低空融媒体系统,“项目通过城市地标性空域实现常态化飞行,在实现文旅标志性应用的基础上,拓展文旅政务应用、文旅新闻应用、文旅C端常态化应用等一系列增值应用,将城市夜空变成一块空中屏幕。”据悉,该项目已经面向全国启动了城市点亮计划,成为仰望星空的融媒应用重点项目。
近年来,文传学院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的科研水平,在“社科赋能行动”专项中表现尤其突出,完成各类纵向课题12项、横向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出版著作3本,发明专利转让2项等。
2024年8月,温州理工学院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批浙江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这是学院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温理工文传学院副院长周子渊说。近两年来,学院与四川壤塘县和红原县、新疆拜城县等地的中小学签订实践基地协议,推动了语言文字普及与民族团结;与阿坝师范学院建立了合作共建基地,形成了东西部高校合作与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
以搭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实践基地为契机,文传学院利用学校“慕课西行”平台与南疆语文教研中心开展合作,将“慕课西行”与“语言文字推广”相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文化交流融合与数字赋能相结合、政府导向与高校特性相结合。同时,以数字赋能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为前提,为西部地区相关教师、学生提供语言文字方面的培训、研学、课程设计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支持和帮扶,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发展,为民族地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以文铸魂
打造党建引领育人新模式
在推进新文科建设、服务地方工作的过程中,温理工文传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积极推动党建与学院事业的深度融合,以提升学院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各项工作的创新与突破。
文传学院积极探索“党建+思政+专业”的模式,打造了“红笔杆”党建志愿服务品牌,连续八年实施“行走的思政课”。在采访百名退伍军人、百个治水故事中,大学生感同身受,那些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让他们深深震撼。2024年,学院又启动百名大学生采访百个“基层党建示范点”活动,以大学生的视角去采访、拍摄与剪辑,全方位展示基层党建工作风采。其间,学生们脚踏实地,用红笔杆书写百样人生。
在党建引领下,学院学科、教学、科研等建设得到高质量发展,育人成果显著。杨小敏教师团队的《红楼梦人物艺术鉴赏》效果明显,在2023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取得全国副高组二等奖的佳绩,创下学校在该项目上的最好成绩;《温州文化通论》与《沟通与写作》成功获得省“十四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强东红教师更是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一般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的科研水平。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骆艳芳主创拍摄的《生命加法》获得2024年度“讲好中国故事”比赛全国特等奖,另有学院学生在浙江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获一等奖,文旅融媒先锋队获得市级社会实践优秀实践团队奖等。
文传学院加强党建与产教融合的结合,推动校政企多方合作,提升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比如与温州聚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内直播基地,通过“校企共育”提高新媒体人才培养质量;与浙江省华臣太合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温州市青才荟聚有限公司、温州慕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学院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73%,留温率38.8%。
“我们将紧紧围绕温理工‘红色循理·精工先锋’党建品牌核心理念,以文化为笔,创新为墨,精心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筑梦·传新声’文传学院党建品牌,同时持续深化‘以工办文,以文铸魂’理念,依托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现代融媒体产业学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发展培养优质人才,为学校‘申硕’、为温州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注入澎湃文传力量。”谈到未来计划,温理工文传学院党委书记赵丽央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