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理工学院《影视美学》课程凭借“双师型教学”模式引发广泛关注。课程由凌心卉与陈畅两位教师协同设计,以“理论实践深度融合、学术创作双向赋能”为核心,将电影精神分析学、非遗文化传承与AIGC等前沿技术应用有机串联,打造出一门兼具学术深度与时代张力的创新课堂,为新文科教育注入鲜活生命力。
据介绍,《影视美学》课程以电影为棱镜,折射社会心理与文化肌理。在《我不是药神》案例分析中,程勇从“本我”求生到“超我”觉醒的弧光,被置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的坐标系下剖析;《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身份认同困境,则与拉康“象征界”的社会规训形成互文。通过“学生主导研讨+教师学术拔高”的翻转模式,课堂成为知识生产的动态场域。学生在解构电影符号学、叙事学理论后,教师随即引入精神分析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前沿议题,并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或大创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课程将影视创作视为文化传承的现代表达通道,讲述从京剧的程式化美学到非遗“女书”的神秘符号系统,再到侗族大歌口口相传的丰富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在AIGC技术辅助下,通过拟人化IP设计、沉浸式动画叙事等手段,重构非遗文化的传播语态。同时,课程引入知识图谱工具,将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主体建构论、非遗传播动力学等理论节点可视化串联,形成“理论溯源-范式转型-实践应用”的三维认知网络。同时,引导学生挖掘国产电影的价值隐喻。
课程尾声增设全英文教学总结环节,教师以精炼的英文复现核心理论与案例分析要点,如解析“镜像阶段论”时同步强调“Mirror Stage”等术语,剖析“本我-自我-超我”时关联“Id, Ego, Superego”概念。团队教师曾在讲授的多门课程中使用英文作为课堂总结,她们表示:“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翻译,而是架设跨文化理解的桥梁。我们希望学生在深耕专业的同时,能以英语为工具,主动对接国际学术前沿,真正实现‘中国故事,世界表达’。”
“从程勇的救赎到黄芪精灵的诞生,我们既是理论的解读者,也是文化的转译者。”一名学生在课程笔记中这样写道。
温理工有关老师表示,双师协同的教学设计、五维融合的创新路径,不仅重塑了新文科教育的范式,更在光影交错间,为学生铺就了一条通向文化自觉与学术自信的成长之路。
相关链接: 双师共育!温理工创新《影视美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