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下,温理工“AI温慕行”暑期实践队的12名师生,怀揣数字时代教育使命与推普兴乡担当,跨越浙川山水,深入四川遂宁城乡校园。他们将智能技术带入课堂,把标准语音送入乡间,在火热实践中淬炼青春,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对“四千精神”的践行。
数字教材为课堂注入“智”力。在遂宁船山区介福街道嘉禾桥社区,队员们化身数字教育“点灯人”,设计出互动性强、适配性高的智能课件与数字教材资源,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画面。“智能 +”课堂展示,让当地师生体验到数字教材突破传统课堂局限的魅力,点燃了孩子们的求知与探索热情。实践队还将温理工研发的知识图谱版AI数字教材《课程设计与评价》赠予阿坝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师生。该教材嵌入“AI 教 - 学 - 评”三位一体智能系统,能实现教学场景动态重构、学情实时反馈、评价精准诊断,为西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温理工方案,是“技术服务于真实教育需求”的鲜活实践。
推普工作让乡野回荡标准“声”音。实践队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课堂设在嘉禾桥社区,依托《课程设计与评价》内容,巧妙设计推普课程教案,打造“童语同音”课堂。通过趣味游戏、经典诵读、成果展示等方式,让普通话学习充满温度与乐趣。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升了语言自信,心中埋下走向广阔天地的种子;家长们也对孩子主动讲普通话、纠正家人发音的变化感到欣喜。
此次遂宁之行,是温理工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队员们深入乡村、服务基层,将“四千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适应川中酷暑到打磨课件,从调研需求到调整方案,每一步都是意志的磨砺与思想的升华。浙南丘陵的数字化经验与川中盆地的教育需求相遇,证明新时代青年既能仰望科技星空,亦能扎根乡土大地。温理工学子用“四千精神”赋予的坚韧与智慧,在巴山蜀水间留下数字教材的应用印记与普通话的清晰回响,奏响了青春奋斗与家国情怀的嘹亮乐章,每一步奔赴都成为中国教育未来的坚实注脚。
相关链接:https://app.ohnews.cn/webDetails/news?id=16479958&tenantId=78&uid=64643f592cd91836ea7e0a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