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学院‘首席数据官’‘首席AI官’的人才培养特色介绍后,我对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日前,参加完温州理工学院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2025级新生家长会后,一位家长这样说道。
近年来,随着温州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企业对数智人才的需求发生显著变化,从最初需要基础技术操作人员,转变为迫切需要既懂技术、又能引领数字化转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合适的人选却少之又少。基于此,温理工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以“首席数据官”和“首席AI官”为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战项目训练和社会服务体验的方式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有效破解企业“有人才需求、无合适人选”的困境。
课堂搬进车间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攻关科研
温理工数智学院副教授陈驰是温州市数据集团的科技副总。这几年,他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开发出一系列面向学生的定制化培训内容,包括“大语言模型原理与应用”“数据安全规范”等。他联合企业创建了涵盖大数据平台开发、数据治理、隐私计算等领域的导师队伍,采用“线上微课+线下实操+案例复盘”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拆解为适合学生实践的任务模块。目前,学生已深度参与医疗数据中台建设,协助企业完成多个关键功能的开发工作。
“原先以为数据治理离我们很遥远,直到在温州市数据集团的实习中参与城市医疗数据中台开发,才理解什么是‘用数据说话’。”刚参加完入企实训的温理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四学生小陈感慨地说。
像小陈这样提前进入企业真实场景实训的学生,在温理工数智学院不是个例。数智学院负责人介绍,通过深入调研温州产业结构和企业实际需求,他们明确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办学定位,并将“首席数据官”“首席AI官”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他们已与中国联通温州分公司联合设置了阀门行业MES定制班、与浙江云谷数据有限公司设置了工业互联网定制班等,与企业联合开展课程、实践实训项目建设,让学生在企业现场学、在项目实战中练,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不仅缺人才,还缺技术。近年来,温理工数智学院通过与温州市数据局、数据集团共建温州市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打通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而学院培养的既懂技术开发又善项目管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成为衔接产学研用的核心桥梁。他们聚焦中小企业转型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和项目合作等全方位服务。
齐鸣鸣副教授与温州市总工会、中国通信服务公司合作的“产业工人成长在线”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2023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优秀案例。马稚中博士与浙江金风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贝良风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团队研发出“基于深度学习和声音处理技术的风电专用工业故障识别系统”,打通从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全链条突破,已申请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4篇,出版学术专著1本。项明荣博士成功帮助浙江以动科技有限公司拓展鞋业、成衣制造业等智能硬件应用及研发,促进产品落地与产业升级。
课堂连接产品团队协同以赛促学赋能就业
今年8月中旬,2025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全国总决赛在深圳与杭州两地成功举办。由温理工数智学院项明荣、马稚中博士全程指导的竞赛团队,在备受关注的机器视觉创新赛和螺丝装配机器人挑战赛两个赛项中发挥出色,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从众多优秀队伍中脱颖而出,晋级全国总决赛,取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的优异成绩。
“大赛采用‘实物竞技+系统能力+工程实现’的综合考核模式,全面考察选手在系统集成、机器人控制、算法与视觉、创意设计、现场调试与答辩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从这么多人中冒出来,充分展现出了过硬的技术实力。”数智学院有关老师介绍说,学院推动“学科竞赛+项目实训”双轨培养机制,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项超200项。
“在汪日伟教授和谭左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团队成功研发出‘亚临床圆锥角膜智能诊断系统’,并以此项目参加了多项高水平学科竞赛。这段经历不仅极大提升了我的科研与实践能力,也让我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2024届毕业生小李对学院竞赛培养模式深有感触。他们团队研发的项目先后荣获全国“挑战杯”黑科技赛道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成为数智学院“以赛促学、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优秀典范。目前,该项目团队成员已有多人入职品茗科技、长江电子等知名企业,担任数据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等关键技术岗位。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数智学院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精心设计。该学院突出“企业需要什么,课堂就教什么”。在课程建设上,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如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数学建模与实验》,不仅系统讲授数学模型与方法、计算机科学知识等,更注重实践应用,以工程优化、经济预测、交通流量分析等真实场景为课题,让学生在动手建模中提升逻辑推理、数据处理与团队协作能力。
除了常规的技术课程,该学院还开设了“大数据采集技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AI+”微专业课程以及AI伦理与安全等特色课程,不仅培养学生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更注重提升其在技术应用中的责任意识、系统思维与综合决策能力。
课堂走进社区师生携手开展科普提升素养
8月底,“AI筑梦创新温州”全国科普月温州(龙湾)主场活动在温州国际云软件谷启动。温理工数智学院以“科技便民,智享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示多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应用,吸引大量市民驻足体验。
展区重点呈现三大智能板块。在智能交互区,机器人、智能机器狗与观众频繁互动,响应语音指令,执行各种动作,展现高度的人机协同能力;在民生守护区,毫米波生命体征探测仪与空间探测仪无需接触人体即可监测心率、呼吸等数据,为独居老人提供安全看护方案;在产业赋能区,智能巡检小车演示精准循迹与物资取放功能,凸显其在工业巡检中的应用潜力。“妈妈,这个机器人会跟我握手。”活动现场,一名小女孩兴奋地指着温理工师生开发的AI应用产品说道。
“此次科普展不仅增强了公众对AI技术的认知,也展现了高校在推动科技惠民、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数智学院有关老师说。近年来,该学院师生组成科普宣讲队,深入社区、中小学开展“数字中国”科普宣传,展示AI前沿技术产品。以“数享家”数学文化宣讲团为例,他们创新推出数学家主题剧本杀、绘本故事和互动课程,在旭日社区、永兴一小等已开展100多场“AI+数学”科普宣传志愿实践,受益群众达3000余人次。
“未来的‘首席数据官’和‘首席AI官’绝不仅仅是技术专家,更是数字世界的‘翻译官’与‘播种者’,善于将复杂的数智概念转化为社会可感可知的体验。”温理工数智学院党委书记周烁表示,学生们学习向不同背景的群众宣传技术原理、展现应用价值并引导伦理思考,“这正是未来引领企业数字化变革所必需的核心素养。”
从课堂到企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温理工数智学院以应用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为己任,近三年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超95%,留温率达31%,为温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未来,学院将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之路,紧贴温州数字化改革、人工智能创新的产业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民生服务等前沿应用场景,以教育创新和科技突破双轮驱动,为温州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数智尖兵。
供稿: 温州日报
编辑: 曾云毕
责编: 林慎
来源: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jy/202509/t20250924_571303.html?docId=57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