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章雨荷)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温州理工学院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石榴红宣讲团的队员们,打破宣讲场地与形式的局限,如同携着“石榴籽”的信使,深入家乡的田间地头、社区院落、校园课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石榴花”种播撒在基层土壤,用青春话语传递民族团结的甘甜,让“石榴花开一家亲”的理念在实践中扎根、抽枝、绽放。
从四川的儿童课堂到老家的温馨堂屋,再到同龄人的交流现场,温州理工学院石榴红宣讲团的队员们以多样的形式、真挚的情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讲送到基层一线。他们如同石榴生长的见证者与推动者,用青春行动践行使命,让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绽放,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了青春活力。如石榴露润芽,在童真心田播撒团结种子。宣讲团成员陈佳好在四川开展社会实践期间,课堂上,她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推广普通话,巧妙地将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之中。例如,在教“家”字时,她会向孩子们介绍不同民族对“家”的独特诠释以及相关民俗;在教朗诵时,她会挑选包含多民族元素的诗歌,让孩子们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真切感受民族团结的魅力。她还带领孩子们动手绘制“民族同心画”,在色彩与创意的碰撞中,让“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观念悄悄住进孩子们的心里,让团结的种子在童真的土壤里,被“石榴露”般的温柔宣讲滋养着萌芽生长。
似石榴枝牵情,在乡音乡情中传递同心力量。队员郑歆芸回到家乡后,特意把宣讲场地设在了老家堂屋中。这间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堂屋,摆放着熟悉的旧木桌、长板凳,瞬间拉近了与乡邻的距离,成了邻里齐聚的“温馨小课堂”。她用亲切的乡音开场,从老人们耳熟能详的家族互助、邻里帮扶等往事讲起,再自然衔接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政策,用“拉家常”的方式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老人们围坐桌旁,听得格外专注,不时点头附和,有的还主动分享自己经历的民族团结小故事,让宣讲像“石榴枝”般牵起彼此的情感,让同心共济的理念顺着乡音,在堂屋的烟火气里代代传递。
像石榴瓣聚光,在同龄群体中点燃青春共鸣。宣讲团成员王艺凡与王巧玲则把宣讲的目标对准了同龄人,她们走进家乡的高中校园、青年创业园区,以“青春与团结同行”为主题开展分享。两人结合自身在学校参与民族团结活动的经历,用短视频、案例分析等年轻化形式,讲述当代青年在民族团结事业中可以发挥的作用,鼓励同龄人主动学习民族文化、尊重民族差异、参与民族团结实践。
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大家围绕“如何在日常中践行民族团结”展开热烈讨论,青春的话语交织碰撞,如同“石榴瓣”聚拢起炽热的光芒,点燃了同龄群体参与民族团结事业的热情,让团结的力量在青春阵营中不断凝聚。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来源: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509/t20250924_26917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