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温理工党委书记陈永光:扎根温州创新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理工类应用型大学

时间:2025-04-22 作者:【宣传部】 来源:【宣传部(统战部)】


4月21日,温州理工学院迎来转设挂牌4周年。从独立学院到领跑区域应用型大学建设,温理工的综合实力实现整体跃升,以“破茧成蝶”之势,正朝着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一流理工类应用型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这所年轻的大学要如何找准定位,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面向未来,又有着怎样的规划?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对温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陈永光进行了专访。


对话.png


记者:转设四年,温理工省内新生录取位次号较转设前提升9万多名,实现了有目共睹的跨越式发展。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校如何推进更高质量的发展?

陈永光:这也是我在深度思考的问题。当下,国家正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浙江全力建设“创新浙江”,温州加快打造“全省第三极”,这一系列决策部署为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时代风口上,我们认为,扎根于温州这片创新热土的高校,如果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创新是温理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温理工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

我们总结了三句话:第一句是“不走新路就没有出路”。温理工发展必须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路径、新的评价体系,创新的力度有多大,决定学校能够走多远、爬多高。第二句是“没有特色就不会出色”。温理工的发展要出色出彩,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以特取胜、以特制胜。不管是学科专业、育人模式,还是孕育文化、学生素养,都要有自己的独特亮点。第三句是“没有新标就难有新局”。进入AI时代,所有路径都可以是新的,我们不迷恋、不模仿、不追求人家的老路,而是努力走出自己新的特色路径。

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我们在“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前提下,制定了“136”发展重点,跳出传统大学发展的路径依赖,跳出新建本科院校常规的思维定式,着力做强工科,做精理科,做特文科,以工办文、文为工用,努力探索一条地方性应用型理工类高校的创新发展之路,争当“创新温州”建设的排头兵。


对话1.png


记者:您提出的 “136” 发展重点,为学校发展指明了“以质取胜,以特制胜”的方向,能否详细阐述一下内容?

陈永光:“1”是坚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类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力争在3年-5年内,使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高校前400名,成为浙南闽北赣东高水平的应用型理工强校。“3”是争创三张名片,即争当呈现温州创新形象的新标杆、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应用型理工类大学发展的新样板。

“6”是探索六条路径:即实施“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打造育人水平高、能支撑学科建设、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实施“应用型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工程,建设支撑引领温州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实施“应用型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工程,建立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应用型课程和教学体系;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探索以特色产业学院为突破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应用型科研发展”工程,探索以“立地”科研突破带动“顶天”科研发展的应用型科研发展之路;实施“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工程,培育以弘扬“四千精神”为内核的创新创业文化。

这六条路径的核心理念是创新发展,像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全力打造强有力的坚持立德树人,会育人、懂学科、擅专业、亲产业、联企业、有情怀、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像应用型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我们着力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和现代服务四大学科群,在产业链上建学科,全力服务温州“5+5+N”产业发展。像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们以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探索X+Y学制模式,变革破解传统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真正实现“学生入学即就业”的目标。像应用型科研发展,我们希望教师到企业进车间,帮助企业解决真实难题,以“立地”科研突破带动“顶天”科研发展等。

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我们的“136”发展重点围绕“地方性”“理工类”“应用型”定位,以“办好一所大学、繁荣一座城市”为使命,聚力改革创新,聚力内涵提升,聚力校城融合,努力探索应用型理工类高校发展的新路径、新赛道,希望为温州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您刚才提到“AI时代所有路径都可以是新的”,温理工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将如何应对未来挑战?

陈永光:AI时代已经扑面而来。面对这个风口,我们自问:哪些学科会被AI替代?哪些教师可由AI替代?未来的工程师会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要求每个学院、每个教师都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提前布局转型,推动传统学科“向新而生”,打造“AI+专业”新赛道;主动适应AI时代,积极拥抱AI,做AI的精准使用者,让AI成为教学的“助手”、创新的“推手”、育人的“帮手”。

“不为未来服务,就会被未来淘汰”“没有未来的视野,就找不到未来”,温理工将拥抱未来,超前谋划、提前布局,打造“教学能上讲台、科研能攻难关、服务能接地气”的“卓越科创人才”师资队伍,围绕未来技术领域,主动出击,让学科建设“早半步、快一拍、深一层”,抓住技术变革的风口,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对话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