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新闻:挂牌成立4周年,成为全国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温理工走出应用型高校发展新路径

时间:2025-04-21 作者:【宣传部】 来源:【宣传部(统战部)】


4年前,从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转设而来,成为温州唯一一所理工类公办本科院校。4年后的今天,温州理工学院成功迈入综合实力全国500强高校行列,拥有1万多名在校生,700多位包括海外院士、国家级、省级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在内的教职工,下设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等14个教学机构,涵盖工学、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的35个本科专业。

依据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温理工位列全国第445位,较2022年提升133名,成为全国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4年来,温理工扎根温州大地办大学,紧扣“地方性”“理工类”“应用型”发展定位,在党建引领、学科建设、校城融合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走出了一条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新路径。


成立.png


党建与思政工作
走在全省同类本科高校前列

去年12月,温理工发布党建品牌“红色循理·精工先锋”、思政工作品牌“问理·育魂之旅”,并推出实施方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成立1.png


“红色循理·精工先锋”党建品牌,是温理工党委在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标识和发展形象,也是全体师生党员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集中体现。创建党建品牌旨在落实“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注入“红色动能”,锻造育人先锋;点燃“红色引擎”,锻造科研先锋;践行“红色担当”,锻造服务先锋。学校通过构建“铸心立魂”学思想长效机制、“头雁领航”一线融合路径、“一党委一品牌”党建矩阵、“精工标杆”基层战斗堡垒等一系列举措,形成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价值的基层党建标志性成果、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类应用型大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问理·育魂之旅”思政工作聚焦“问理”,锚定“育魂”,体现“之旅”,是落实党中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是实施教育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动浙江省“真理的味道”思政品牌的创新实践。学校通过打造“课堂+”阵地育魂之旅、“实践+”情景育魂之旅、“场域+”时空育魂之旅、“网络+”数字育魂之旅、“科技+”创新育魂之旅,分年级螺旋上升式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

“我们以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党建与思政引领力,这在全省同类本科高校中是领先的。”温理工党委书记陈永光说。在此之前,学校出台了“党建工作20条”,打造具有“高校特点、温州特色、理工特质”的党建工作体系,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同时,启用“瓯江红”党群服务中心,它突出政治功能,彰显党性元素,立足理工特色,服务地方发展,全面展示党建引领聚力发展风采。

在这些有力举措的推动下,近年来,温理工创成全国党建样板支部1个,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15个项目入选全省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学校获评省高校示范性党群服务中心示范单位等。今年2月,学校申报的《构建“三维三融三链”科普思政育人模式,讲好数字中国故事》项目成功入选“新时代伟大变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立项名单,学校成为该项目温州地区唯一入选高校。


学科专业建设发力
冲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温理工计划于2026年正式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正在着力打造“3+5+N”学科专业体系,重点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现代服务四个学科群。目前,学校已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培育建设电子信息、土木水利、国际商务等3个专业硕士点;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市级一流学科5个。同时,智能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2个学科获评浙江省“十四五”一流学科(B类)。

近4年,该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教师累计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项4项,获省教师教学创新赛、省青教赛特等奖6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400多项。《数学建模与实验》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6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获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40项。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学校教师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奖等级和获奖数量居浙江省高校第二,仅次于浙江大学,这也是温州本科高校在连续四届比赛中首次获得一等奖。

在加强培育现有教师的同时,近年来温理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4年来,学校共引进4名国家级人才、5名省级人才、15名学科学术带头人、220余名博士,聘请200多名产业教授、行业导师,打造起亲产业、联企业、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矩阵。

在科研方面,温理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获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等60多项,建成温州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温州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牵头的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华中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申报的电子功能陶瓷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获批全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协同创新中心;在省市科研项目中连年实现历史性突破,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增幅20%以上,温州市重大科技项目获批数近两年均居全市高校第一。



成立2.png


“学校坚持推倒‘围墙’办大学理念,坚持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齐头并进,大幅度提升了影响力。”温理工校长周文龙介绍,学校知名度上升,招生就业工作如鱼得水:生源质量实现跃升,毕业生留温率稳居全市本科高校第一。学校省内新生录取位次号较转设前提升了9万多名,2024年超过16所省内普通公办本科院校,较2023年有10个专业录取位次号提高近20000名,在省外14个省份录取到一本线(特控线)上考生。本科毕业生留温率连续四年居温州本科高校第一,2024年已达36.88%;毕业生就业率在96%以上,位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


校城融合
持续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转设以来,温理工主动对接温州发展战略,以“校城融合”助力“创新温州”。现如今,学校60%以上理工专业已融入城市发展,借助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现代服务四大学科群,服务引领温州产业发展。四大学科群分别紧密服务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产业,智能装备、电气、汽车零部件、泵阀产业,建筑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跨境电商、产品设计产业等。

去年,学校更是设立温州大都市区发展研究院,结合各地发展特色展开攻关。该研究院下设温州千年斗城研究中心、温州数据智能研究中心、温州湾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温州海上花园研究中心、温州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温州山水侨城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中心,与鹿城、瓯海、龙湾、洞头、瑞安、文成等县(市、区)政府共建平台、攻关研发、转化成果,赋能城市发展。此外,学校还与泰顺县共建泰顺研究院,成立温籍数学家研究中心、温州市“双碳”研究中心、温州市数字化改革研究中心等一批平台,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产教融合方面,温理工与百盛联合集团共建“百盛联合学院”,百盛联合集团捐赠5000万元设立校企合作基金,共建温理工大学科技园。双方共同探索校企人才培养、科研转化、服务地方的新路径新模式。学校将“四千精神”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办学各环节,与万洋集团合作建立“万洋创业学院”,万洋集团出资500万元设立“万洋创业奖学金”,提供2000平方米空间共建创新创业基地。校企通过共育创新创业人才、共孵创新创业成果以及共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成立3.png


同时,该校调整院系布局,设立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对接市场需求动态革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方案,实现“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电气等产业组建25个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团队,为5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链式”服务;选派一批科技副总,组建一批科技轻骑队、一批博士创新站,助力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社科赋能温州高质量发展方面,温理工紧扣“校城共生”理念,紧密围绕温州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政校、校企、校地资源,形成“战略咨询-技术攻坚-共富实践”全链赋能模式,近年来主导编制市县“双碳”方案20余项,聚焦民营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原创性成果40余项,40项咨政建议获省部级批示(国家级2项),《温州市“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等课题通过专家评审,为政府战略规划提供核心支撑。

近几年,学校成功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绿色建筑现代产业学院、智能电气现代产业学院被列入省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改造提升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教育强国”储备项目。


成立4.png


相关链接:挂牌成立4周年,成为全国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温理工走出应用型高校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