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温理工组建了“AI温慕行”暑期社会实践队。12名师生,背负数字时代教育使命与推普兴乡的担当,跨越浙川山水阻隔,深入四川遂宁城乡校园,将智能技术带入课堂,把标准语音送入乡间,在火热实践中淬炼青春本色,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践行“四千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遂宁船山区介福街道嘉禾桥社区,“AI温慕行”队员们化身数字教育的“点灯人”。他们精心设计互动性强、适配性高的智能课件与数字教材资源,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画面。一场场“智能+”课堂展示,让当地师生体验了数字教材如何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点燃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热情。
实践队以遂宁课堂为起点,将数字教育星火延伸至师范人才培养源头,将温理工研发的知识图谱版AI数字教材《课程设计与评价》赠送给阿坝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师生。指导老师商飞燕介绍:“这本数字教材嵌入了‘AI教-学-评’三位一体智能系统,能够实现教学场景的动态重构、学情的实时反馈、评价的精准诊断。”该数字教材的应用和推广,是“技术服务于真实教育需求”的鲜活实践,也为西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温理工方案。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发展的基石。实践队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课堂搬到遂宁船山区介福街道嘉禾桥社区。他们依托数字教材《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推普课程教案,精心策划“童语同音”推普课堂,以趣味游戏激活兴趣、以经典诵读浸润心灵、以成果展示衔接未来,让普通话学习充满温度与乐趣。
“和实践队的老师们一起练习普通话真有意思。他们总是很耐心地帮我纠正发音,跟我互动。”小朋友在结束时不舍地表示。这些课堂不仅提升了当地青少年的语言自信,更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走向广阔天地的种子。家长欣慰地说:“谢谢你们来这里上课,娃儿们特别喜欢你们的课,回家后都主动讲普通话,还会纠正我们的发音,看到孩子有这样的变化,我们太高兴了。”
“当浙南丘陵的数字化经验遇上川中盆地的教育需求,温理工学子用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既能仰望科技星空,亦能扎根乡土大地。”温理工有关老师表示,此次四川遂宁之行,是温理工精心打造的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队员们深入乡村、服务基层,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适应川中酷暑到精心打磨每一份课件,从深入调研当地需求到因地制宜调整方案,每一步都是意志的磨砺与思想的升华。
摄影:沈毅涵 陈志远
编辑: 曾云毕
责编: 林慎
来源: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jy/202507/t20250729_562577.html?docId=56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