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与温州理工学院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以“数智红荟”党建联建签约为起点,正式确立在“AI+中医药”领域的深度合作框架。此次合作以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两校学子组建联合实践团,围绕“耳穴诊疗数字化”“乡村草药数据库建设”“AI健康科普”等方向展开攻关。
在文成县石垟林场,实践队员们化身“数智草药猎人”。通过智能终端扫描下,商陆、杜仲等乡间“野草”摇身变为高清数字标本,形成包含59种草药特征、功效的标准化数据集。“这些数据不仅是科普素材,更是AI模型训练的‘燃料’。”
在龙湾沙城街道,一场“AI中医药问答游戏”点燃了居民热情。实践队将藿香、鱼腥草等常见药材的功效与用法,转化为趣味题库,并配套生成详细解析。“以前总把商陆和龙葵搞混,现在扫码就能看图识药,太方便了!”居民王阿姨的点赞,折射出科技让传统文化“接地气”的魅力。
永嘉枫林镇的实践现场,传统耳穴疗法与AI技术的碰撞尤为引人注目。实践队员不仅拍摄构建耳穴按摩手法数据集,更开发出小程序雏形:居民通过上传耳部照片,即可获得个性化穴位按压建议及饮食调养方案。这种“传统实践+智能分析”的模式,正是两校合作的精髓。耳穴义诊的‘温度’需要数据支撑的‘精度’来放大效能,而AI的介入让基层医疗服务更可及、更精准。”
从党建联建到实践落地,两校的协作始终紧扣“服务基层”主线。温州理工学院辅导员娄娜指出:“我们的技术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比如通过AI优化耳穴诊疗流程,或用数字平台推广道地药材。”实践队员们更以“唠家常式”语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健康指南,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这场跨越校际与学科的实践,不仅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开辟了数字化路径,更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当岐黄之术遇见AI,我们不仅要让古籍里的药方变成手机里的智能方案,更要让田间的草药通过数字平台走向全国。
温州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党委书记刘瑜指出:“中医药的现代化需要科技赋能,而AI技术正是打开古籍智慧、连接田间草药的钥匙。”温州理工学院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周烁则强调,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双方将推动医工交叉创新,让“望闻问切”的温度与“数据支撑”的精度深度融合。
编辑: 曾云毕
责编: 林慎
来源: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jy/202507/t20250729_562576.html?docId=56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