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新闻:从“课堂思政”到“田野实证”!温州理工学院实践队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5-08-11 作者:通讯员 陈春莉 刘娉婷 廖梓彤 余心怡 洪佳怡 谢蕤韩 来源:【宣传部(统战部)】


当下正值青春实践季,温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瓯韵拾光”志愿服务队将课堂思政所学融入实践,以“四千精神”为指引,深入文成县、瑞安市6个乡村一线,开展以“守根脉•创未来:非遗活化•青春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推动青年大学生从“课堂思政”走向“田野实证”,用实际行动践行思政教育内涵。

近年来,温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深化“新文科”服务地方发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从专业、文化、数字、创意四个维度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让青年大学生在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中践行“四千精神”,发挥更大效能。

W020250811600694783308.png

融汇专业优势 激活乡村经济 

实践队以思政教育中“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理念为引领,整合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视觉传媒等专业力量,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经过为期3天的深度调研,团队发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精心规划,为半天香茶寻求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子聚焦“九龙茶境”,拍摄茶园“天空之境”风光及日省茶场故事,通过适配线上传播的剪辑手法扩大全网影响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撰写日省茶场发展史,以及制茶匠人的坚守历程,为“半天香”茶注入人文内涵,成为承载地方记忆的文化符号。 

视觉传达专业学子将制茶工艺转化为设计元素,开发茶杯、书签等文创产品,还打造Q版IP“茶香香”强化品牌记忆。各专业协同形成“专业互补、攻坚合力”,以茶经济振兴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经济活力,这正是课堂上“知行合一”思政理念的生动实践。

W020250811600695911442.png

活化非遗资源 重振乡村文化

团队秉持思政教育中“传承文化根脉”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单一非遗项目的活化,而是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串联。通过挖掘乡村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多元文化元素,构建“非遗+民俗”“非遗+历史”的文化矩阵。针对布袋戏、蓝夹缬、木活字等非遗项目,实践队以“四千精神”中“吃尽千辛万苦”的韧劲,通过专业赋能实现文化传承与活化。

在瑞安市曹村镇,深挖木活字传人林初寅的坚守故事,以文字赋予技艺人文温度,同时以推广普通话为抓手,用通用语言解读木活字渊源,既保留方言细节,又打破地域传播壁垒。

在文成县郭山村,结合布袋戏传承人技艺与田东村红军遗址红色故事,策划“非遗里的红色记忆”展演,用木偶演绎革命历程,将红色思政教育融入非遗传承。

在瑞安市非遗馆,整合鼓词、米塑、蓝夹缬等项目,设计“一站式非遗体验”,让游客在听鼓词、尝米塑、体验蓝染中感受地方文化多样性,强化非遗活态传承,践行文化自信的思政内涵。

依托地标建筑 重塑乡村生活环境

以思政教育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指导,以方坑太阴宫、翁式宗祠等古村落地标建筑为核心,实践队串联历史脉络与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生活场景。在东方村古村落,团队梳理太阴宫、翁式宗祠的建筑历史,联动宗族文化,设计“古村记忆”文化路线,让地标成为文化展示载体;同时结合建筑特色优化周边环境布局,融入非遗体验、民俗展示等功能,使地标建筑从“静态景观”转变为“动态生活空间”,提升乡村生活环境的文化氛围与宜居性,将课堂上的生态理念转化为乡村建设的实际行动。

W020250811600698065921.png

借力数字创意 拓展传承边界

实践队以思政教育中“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为指引,在原有文创产品基础上,通过“数字+创意”技术打破地域限制,延伸乡村文化的传播半径,助力乡村振兴。发扬“历经千难万险”的“四千精神”,针对曹村索面制作技艺与进士文化,拍摄制作双语索面工艺教学视频和进士典故解说短片,适配不同地域受众的理解需求;搭建“瓯韵数字平台”,重点整合索面馆实景、进士文化史料等资源,上线索面制作全景视频、“进士故里”VR导览,游客可在线预约体验索面制作、虚拟游览进士文化展馆,助力“云端”文旅落地;结合曹村古村落风貌、进士文化节活动素材制作延时短片和创意vlog,在社交平台推广,生动展现“吃面忆进士”的独特文化场景,提升曹村文旅的线上吸引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的深度融合,让创新思维在乡村振兴中落地生根。 

W020250811600699064051.png

这场以乡村振兴为纽带的校地联动,既为高校“新文科”建设与思政教育提供了扎根乡土的实践课堂,也为乡村建设传承注入了可持续的创新动能。从木活字工坊的“数字+体验”模式落地,到布袋戏与乡村文旅的融合创新,再到“半天香”茶厂的品牌升级,每一项成果都是校地协同践行思政理念、破解非遗传承困境、激活乡村产业活力的生动注脚。未来,温州理工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地方的合作,让思政教育成果与青年创意融入乡土资源,让非遗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持久生命力,成为校地携手共绘“青年兴乡”图景的有力支撑。

摄影:沈毅涵 陈思涵

编辑: 曾云毕

责编: 林慎

来源: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jy/202508/t20250811_564465.html?docId=564465